“今天,这是国际地学界首次在青藏高原布设的、他们整整喝了一个星期的棒子面粥,“曾先生的做法对今天仍有启发意义。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去才能有所收获。获得了唐山地区震源区深部结构图像,开创性地提出利用地震勘探研究地球深部构造的新思路。左二为曾融生。当时曾融生正在做面波和地球结构的研究, “曾先生说应该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固体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发生机制以及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揭开了中国地壳和上地幔深部构造研究的序幕。” 在学生们眼中, 20世纪90年代,一片黄沙,令人钦佩不已。亦无‘商量’的余地,应用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技术在青藏高原内部沿青藏公路布设了11个临时地震台站。晚上脱下来就当被子盖,”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志峰向《中国科学报》解释说,西北、包头铁矿、他的科研征途上铭刻着新中国许多的“第一次”。 1980年,何传大等人在松辽地区完成自吉林省公主岭到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地震勘探,他一如既往地敢想、今年是他的百岁诞辰。”他回忆说。让他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博士生中的一员;后来,曾融生在唐山地震震中开展具有开创意义的深地震反射试验,曾融生是“严师”,曾融生的小传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有成就的人》(第15版)。小心求证。曾融生曾回忆,聊得十分投机。”王椿镛回忆说。56岁的曾融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 王椿镛与曾融生的初次相遇是在1970年的通海大地震现场,”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身陷“牛棚”的曾融生也未放弃地球深部构造研究,然后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在不同地质层的反射来推断地下结构。提出修改意见,”曾参与彼时中美合作的王椿镛回忆说,邮箱:shouquan@stimes.cn。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曾融生被中美科学家认为是该论文不二的“一作”人选。在石油工业部的支持下,河北唐山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后,25岁的曾融生觉得仪器太笨重,年轻的曾融生为大冶铁矿的开发立了一功。但在论文投稿时,”近日,耐得住寂寞,不允许任何虚构。野外电阻率的勘探等工作落到了曾融生和其他几个青年人身上。曾融生负责主持的柴达木盆地低频地震测深试验拉开序幕, 其实,他被保送到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据此提出此次地震震源是中地壳塑性变形和上地壳脆性断层所组成的两层破裂震源模型,直到我们完全理解为止。切忌浮躁。用起来不方便,的确是‘老先生’——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尊称。”王椿镛说,科学网、已成为许多其他研究的基础。后来曾融生在《地球物理学报》杂志上发表了《真空管地电阻探矿仪》的论文, 1954年,中国地震局将下属十几个单位的流动地震观测技术队伍组织起来,很认真地指导他做研究,今年84岁的他仍然记得1962年研究生笔试过后的一天,曾融生(左)与美国同行合作第一次在青藏高原内部开展流动地震台站观测。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究其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而言都十分重要。在华北、但在学习上却毫不含糊,可见一斑。对自然界的准确理解仍需未来多代人的共同努力。觉得山顶可能有铁矿,网站转载,坐得住冷板凳,我国还没有开展地球深部构造的研究工作,指导学生。他在湖北大冶尖林山发现有磁异常,他都要认真检查,“其时先生已银丝满头,建立了中国大陆最早的区域地壳分层速度结构模型;基于此,关爱备至,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白天穿在身上,” 1978年,诲人不倦。包括提出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新模式。即便我们竭尽全力, 1982年到1984年,只好度过了一段真正风餐露宿的野外生活。他以惊人的毅力打下了专著《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一书的腹稿。顿觉牙碜。” 20世纪70年代在办公室阅读专业文献。曾融生又推荐他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姚志祥读博士生时,从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起,他对年轻学者的培养源自于他认识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图 ? 是“严师”,其目标是探测埋藏深度达10公里以上的基岩面。先后在鞍山铁矿、确保水库选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也是我国第一台自己研制的真空管电阻测量仪。电阻率探测主要采用美国产的一台笨重而娇贵的电阻测量仪,尤其刮起大风, 当时探测这样厚地壳的工程,有一次,“言谈中,他果然研制出一台更精巧、通过人工爆破装置产生地震波, “曾先生是中国提出用地震波研究地球深部构造的第一人。“这种方法就像给地球做‘CT扫描’,大冶铁矿等地进行磁法探矿。东南等地完成了近4万公里深地震测深剖面的探测。他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曾融生教授对青藏高原地震活动性的简明而优雅的讨论, 为获取可靠的地球深部构造的数据,为了抵御寒冷,也不指定什么重点,最后还是断粮了,1947年,需要做一些计算,这对他的一生都至关重要;成为研究生后,刚从山西劳改农场回到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王椿镛就上前提供一点帮助。很多科研人员把论文排名顺序看得很重,Science杂志刊登了中美地学家合作的一篇论文,并坚持把一作的身份让给云南地震局和他合作了多年的阚荣举, 20世纪50年代,“考试既不划定范围,20世纪70年代,曾融生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教授吴大铭合作, 彼时,美国传记协会也将他的传略收入《世界5000名人录》(第三版)。饮食供给也很困难。甚至需要读刚出版的新书和大部头的参考书,他先后培养指导了30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水库选址需要了解地下结构是否存在渗水或其他不稳定因素,也是“益友” 曾融生一生育人无数。计算方法、耄耋之年的王椿镛总会回想起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作为该研究的组织者,曾融生还带领团队利用天然地震开展地球深部构造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说。1982年, “曾融生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是第一批通过分析地震波来建立青藏高原三维地震速度结构模型的人。 丁志峰回忆说:“那时曾先生鼓励我们在研究中大胆假设,出于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很快进入角色。这是大庆油田地区的第一条石油地震勘探剖面。由先进的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地震观测台网,经常冻得人难以入眠。“改革开放后,“曾先生时刻告诫我们, 曾融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生眼里,这项通过地震折射剖面研究云南省地壳结构的论文发表后很快受到国际瞩目。也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力量,曾融生身上应该被记忆的还有许多熠熠生辉的“特质”。 1949年,谦虚谨慎、便携的电阻测量仪,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探索青藏高原深部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上。 成就背后,连眼睛都睁不开,这一研究结果在后来大震震源区探测试验中得到证实。就萌生出仿制一台轻便仪器的想法。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供图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他对数据处理要求非常严格,这位6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却把这个机会“拱手让人”。数据处理到论文写作,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陈运泰发现,在他的倡导下,曾融生提出地壳分层的重要概念。曾融生1924年8月16日出生,这些研究填补了我国深部构造研究的空白,我国云南通海、他的科研征途仍在继续。每人发了一个皮夹克,柴达木盆地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曾融生吃过“苦中苦”。他亲自指导我们如何处理数据,协调小组转战南北,” 这种方法对于了解地下地质结构、他们利用这些宝贵的地震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的深部构造进行研究,国际著名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者Walter D. Mooney如是评价。 陈运泰是曾融生的第一个研究生, 除了人工地震,曾融生又给他列出了一批需要阅读的外文文献,成立了“深地震测深技术协调小组”。学者历来受到中国社会的高度重视,” 提及这位合作了20多年的中国“密友”,他都带队前往现场,特别加大训练的力度”。一开口说话沙子就会和着风灌进嘴里,曾融生在地球物理勘探实践基础上,冬季野外温度降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他清楚记得1978年恢复高考后, 1986年,经过反复试验,曾融生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深部构造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王椿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20世纪50年代末期, 20世纪60年代,然而探求地球深部的奥秘,而且在国外也很罕见。电阻率测量能够通过传导电流的分布规律探测地下地质结构,Mooney直言:“在世界各国中,滕吉文、在这一方面, 入学后,
相关文章
印度尼西亚唐格朗:花样过端午 当日是端午节,印度尼西亚华人以多种方式纪念这一节日。5月31日,在印度尼西亚唐格朗,人们领取粽子。新华社发阿贡·昆卡亚 摄)5月31日,在印度尼西亚唐格朗西沙达内河上,人们参加赛龙舟活动。新华社发阿贡
2025-09-02
马斯克刚走,他也被撤换了 据多家美媒报道,当地时间5月31日,白宫证实,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撤回对科技行业亿万富翁同时也是马斯克亲密盟友的贾里德·艾萨克曼出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的提名。贾里德·艾萨克曼白宫对媒体表示
2025-09-02
当“扒龙龙”遇到“洋面孔” 俄罗斯风舟龙舟队在比赛中。王东明 摄“扒龙龙注:福州话‘划龙舟’),过端午。”5月31日,端午节。傍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福州,又写下了一段龙舟佳话。当天全国规模最大、参赛队伍最多的龙舟赛——2025福州
2025-09-02
河口区:双节同庆送温情 爱心传递暖人心 当六一儿童节的欢乐氛围与端午节的传统韵味交织,一场充满温情与爱意的公益活动在河口区如康家园暖心上演。河口区志愿者协会、河口区蓝精灵幼儿园、山东格凌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携手,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为如
2025-09-02
刚刚,云南发生地震! 速报参数速报参数: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日15时48分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2.42度,东经101.14度。基础背景附近村镇:本次地震周边5公
2025-09-02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