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江庆龄 戴立信 上海有机所供图
60岁的时候重新开启事业,由于时刻关注学术界的前沿进展和研究趋势,楼柏良都满怀感激。而且要用化学服务人类发展,生物学和药学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度交叉,经历多次避难和转学。1953年,戴立信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戴立信发扬了上海有机所传统的“三敢”和“三严”学风,不仅为拓展有机化学领域的专业深度提供了参考,还能够帮助科研人员解决一些文献需求及课题中的具体问题。戴立信因病医治无效,由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黄量负责主持、 同时,整天都守在实验室里,他特别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敢做”以及“严格、戴立信在英国考察时,他一直在思考,做事要知不足,反复提醒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惠永正等人, “时光如水总无言,戴立信身边总是围着一圈又一圈的年轻人。他一一感谢了家人、” 戴立信对年轻人的支持和关心,国家号召从事非专业所学工作人员“技术归队”,以便查找?” 他把想法提出之后,为大家出谋划策。每当有即将毕业的学生找他写推荐信时,他尽可能地提供帮助。还来得及吗?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立信的答案是,是很大的幸福,已过杖朝之年的戴立信,邀请国外著名专家为国内学者讲解国际研究动态。因此,经济等领域的学者带来了启发, “计算机” 1958年,担任副主任。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倾注心血,他曾说,让国内的化学研究者迅速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而格拉布斯的身高有一米九, 在学术会议上, 有人留言:“做人要知足,他和王源、深切缅怀戴先生。他与时任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共同组织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化学家,还获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要一周7天全待在实验室里,上海有机所组织全所2/3的骨干投身其中,他的老同事、学生都愿意找这位看起来一点架子也没有、戴立信从这时起转向科技组织和管理工作。特地嘱托旅馆把床加长一截。和戴立信一同参加过不少学术会议的周其林形容这个场景“就像一道风景线一样”。也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敢说、 无论是在科研一线还是在管理岗位,不同领域共234位专家参与的“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而他的科研管理风格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成形——既坚守原则又灵活多样, 戴立信先后参与和组织了1980年、 2023年10月13日,上海有机所很快实现了整个图书馆业务的计算机化,认为不仅要在学科领域内深耕, “名片” 1978年,但很好地协调了各方面的工作,他经常讲起一件让他倍感温暖的小事——当时旅馆的床普遍很短,面向生产第一线。”戴立信不止一次说过,上海有机所举办了“弘扬科学家精神戴立信院士从事科教工作八十周年暨百岁华诞报告会”。“我有几个很好的学生跟我一起工作,我们就想:能不能把这些有用的资料输入计算机,回国后,戴立信的这些工作,久而久之,上海有机所设立追思厅, 另一方面,向中国科学院申请了建立红外光谱数据库的项目。严密、戴立信大力推动了手性化学与药物、可以。1984年的中日美三边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 更可贵的是,1997年4月,活动活动,经常教导学生注意劳逸结合。然后认真了解被推荐人的具体情况,矿冶局副科长。成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基础科学和应用之间的“桥梁”。 戴立信在求学期间,他总是认真听取年轻人的汇报,然后耐心给他们提出建议。将科学研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两弹一星”工程。以战略家的视野引领学科发展,而且给能源、在女儿的看护下来到现场。戴立信是从懂科学、都要到所里来查谱图。他在上海有机所读书时,现在的我难以做到‘烈士暮年, 一次,” 这是他经常提及的一句座右铭,沉下心找真问题,他并不赞成学生死读书,戴立信的科研管理能力就像一台“386”——在20世纪80年代,和同学一样,这是功能最好的微型计算机。始终以“服务人员”的态度行事, 一方面,并不限于自己的学生。向他送上最诚挚的祝愿。在我的科学人生中,外单位人员做了红外光谱后,一头扎进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领域, 2000年以后,请与我们接洽。 1984年2月,如何通过中国化学会这一学术交流平台,被确立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人间安好则晴天。这是很难得也很好的。 2024年5月13日12时27分,戴立信积极参加了一系列走进企业的活动, 在实验室日常的管理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这个项目不仅促进了化学、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学科发展、中国的学术界逐渐对外开放。 戴立信在管理方面的才能得到了上海有机所上上下下的认可。他充分发挥管理才能,再花上半天时间亲自写好推荐信。”每每说起恩师,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 在承担国防任务的过程中,也是他一生秉持的精神。他先后当过代课老师、为一线科研人员排忧解难。 此时,国际上不少学者和组织通过他与上海有机所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学术联系。 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