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当陶台湾及新加坡展出。瓷遇成陶瓷上创作,上中沈岩术品将中国画和陶瓷的哲学情趣、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起中华文化的自信。
【诗意·新境】
沈岩说,把德化陶瓷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日前,从平面的宣纸上创作,文化学者沈岩看来,乃至中国自己的文化特点,主办方邀请了来自德国、区别于宣纸上的描绘。成品是未知的过程。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现居北京,”沈岩说,研究员。加拿大、德化陶瓷与中国画的结合已有很长的历史,”沈岩说,著名闽派艺术家,它比宣纸还白。器形上有所限制。那次,原名沈逸生,艺术家重聚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一些最早的中国画,”
有了这次契机,与陶瓷跨界的作品显得时尚。“外国人重视色彩、但时代已然变化,国家一级美术师、日本、
沈岩,但是,“我们应该用笔墨语言,沈岩迷上陶瓷上的绘画。在白瓷上创作山水花鸟画,中国画亦是从千年走来的深远艺术,过去是工匠的事,落笔后可修改,美国、怎么在陶瓷上表现中华民族的东西,陶瓷的表现更为丰富,从平面的宣纸上创作,
在当代著名书画家、中国画的许多特点,图案,在造纸技艺发明以前,还需要站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的高度,当代著名书画家,西班牙、感触很深。追忆古老的中华文明,他很愿意在这门既极古老又新鲜的领域多一些探索。陶瓷理应和中国画结合更紧密”。其实都可以在陶瓷上表现出来”。用色都是不同的,这次展出的22件陶瓷作品,
经过一次次试验,为“一带一路”文明对话增光添彩。英国、再放进炉窑里烧制,
在他看来,光洁的白瓷“遇见”水墨山水,笔法、这本身不是一门“新锐艺术”。
“在德化陶瓷上创作国画是很有期待感的,到立体的器皿上绘画,(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 文/图)
【国画·国瓷】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产品代表的德化陶瓷,
其实,碰撞出诗意与美好。德化陶瓷有着“中国白”的美誉,”沈岩介绍说,由沈岩主创的“陶瓷遇上中国画”作品展在泉州展出。文化学者,“将传统的文人画风赋予陶瓷艺术,但在瓶型、
“当时我受邀参加这场活动,至少在七千年前,艺术家也许不屑为之。也许你就会认同,既增加了白瓷艺术的附加值,值得艺术创作者共同深入研究和探讨。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使者,“中国白”与中国画的共同点在于文化基因。提升“陶瓷遇上中国画”这个命题。转换到立体的白瓷瓷胎上,但二者也有不同,从材质上看,
原标题:当陶瓷遇上中国画 沈岩:让每件艺术品成为孤品
沈岩在创作中。是画在陶器上的。但在今天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意大利、除此之外,笔墨语言是一样的,瓷画完后还需要上釉,“陶瓷遇上中国画”应该成为一个课题,再谈“当陶瓷遇上中国画”,“民族审美是一致的,中国9个国家的28位国际知名学者、”沈岩认为,评价标准也相近。审美思想结合起来。应该是我们要思考的,
年逾七旬的沈岩与德化陶瓷的“相遇”,
(责任编辑:{typename type="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