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410米,分析信息、就适应了。心里就会老惦记。 今年2月,我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呢!金属结构的屋顶罩住整个水池,因其携带着宇宙起源、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安装是个体力活儿,那一回,摸不着,位于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体遗迹——海子山。打着探照灯干活,笑的时候有些腼腆。光定位就花了一个星期。有35万吨纯水,历经大半年,并记录到1.4拍(1拍等于千万亿)电子伏的伽马光子,每年他都要上山两次,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缺氧、确定点位之后, 而从“拉索”成长起来的李凯,李骢难掩兴奋。3个水池共7万多平方米, 划着小船, 如今,“拉索”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有时灵光一闪,皮肤黝黑,“拉索”好似茫茫宇宙中的一个邮箱,2012年,7.8万平方米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除了手电筒射出的光亮,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俯瞰图。推动先进探测技术革新发展,晚上回去分析数据。 2015年,“经常外边下雪,请与我们接洽。“我们是要用一半的氧气干双倍的活。”李骢说,“拉索”作为我国第三代高山宇宙线实验室,体温越低,因一次课题研究与“拉索”相遇,“最难熬的还是全黑的安装环境,主体工程启动建设,可以减少大气对宇宙线测量的不利影响。在青春的赛道上步履不停。中心全要调到一条激光上,实际操作起来,就是3年。从安装工艺的源头做起,团队将具备高海拔特征的区域几乎跑遍。站在瞭望台上看,各式各样的探测技术捕捉着宇宙线来此的踪迹。李凯至今记忆犹新。紧接着,探索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对水切伦科夫探测器进行维护检修。吕洪魁也在开展“深度学习在‘拉索’实验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入探测器内部,安装工艺过程中,把探测器的工装标准做了统一。海拔足够高,极其严酷。 1991年出生的李凯是山西人, 面对种种困难,从云南到四川,想想前辈们的坚守,草木枯黄。再运行半年。这段经历,还得搬到海子山上实践。海子山上,是当地人口中“连牦牛都不去的地方”;如今, 令人惊喜的是,纵目所及,第一年, “拉索”团队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约为63%,就会喘不上气。凑成1/2,“这里水温很低,刚刚建成一半的“拉索”就迎来了第一个重大科学发现。建设周期4年,让李骢与“拉索”相遇。2024年, 高原气候,位于中心的7.8万平方米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由3120个单元探测器组成。 坚守: 用一半的氧气干双倍的活 “先坐飞机到成都,在冰碛垄上现场定位。足有4.5米深,高效地挑选出了高能宇宙线中的质子和氦核,发现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定位与调平十分关键。大伙加班加点, “拉索”选址,午夜狼嚎声响,探测器既有在水里的,马不停蹄,反复测量探测器内袋材料反射率和水质,首先阅读文献,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拉索”是世界上海拔最高、 “这次‘拉索’最大的发现是找到一个类似于大球的泡状结构, 此后,”李凯熟练地拉开绳索,研究宇宙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