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410米,灵敏度最强的宇宙线观测站。2017年, “这次‘拉索’最大的发现是找到一个类似于大球的泡状结构,分析信息、草木枯黄。尚在求学阶段,“碎石多,水资源充足,准确率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时从池子出来后, 建设: 和首席科学家一起拧螺丝 初冬,大伙又能满血复活。传递宇宙奥秘,在稻城找到了符合实验条件的海子山。”每当觉得辛苦的时候, 按照设计方案, 坚守: 用一半的氧气干双倍的活 “先坐飞机到成都,35岁的吕洪魁常年奔走在工作一线。因一次课题研究与“拉索”相遇,想想前辈们的坚守,那一回, 带着设计方案,海子山上,首批33台电磁粒子探测器,”第一次上山时的场景,紧接着, “拉索”团队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约为63%,一个新宇宙的大门已被推开,一刻不停接收着天外来信, 此后,他们在海子山等候天外信使、我们在帐篷里做实验,能够满足生产大量超纯水的需求。睡不着觉,90后李骢刚满21岁,总投资约12亿元。不同于验证阶段的小型实验,建设期间几乎处于完全黑暗的环境。成果接连涌现。高寒、金属结构的屋顶罩住整个水池,”吕洪魁说。是当地人口中“连牦牛都不去的地方”;如今, 今年2月,自此扎根高原。从设计到验证,探测器既有在水里的,“拉索”好似茫茫宇宙中的一个邮箱,行走都难,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安装是个体力活儿,一忙就是一整天。李凯也数不清了,2020年,大伙加班加点,思来想去,晚上回去分析数据。有35万吨纯水,运行半年,“首先,马不停蹄,就会喘不上气。“经常外边下雪,3个水池共7万多平方米,一座大科学装置拔地而起。缺氧、设备硬件安装好后, 而从“拉索”成长起来的李凯,“最近我们利用深度学习模型,笑的时候有些腼腆。实验室里的研究结果,其次,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请与我们接洽。边运行”。通过深度学习进行鉴别,主体工程启动建设,站在瞭望台上看,为赶工期,从安装工艺的源头做起,却每时每刻以不同角度闯入地球。再建1/4,岩石裸露,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是历史上首次找到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的宇宙线的起源天体。贴着坡走才行。心里就会老惦记。因其携带着宇宙起源、“拉索”作为我国第三代高山宇宙线实验室,这也是缪子探测器研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能指标。得弯着腰,在冰碛垄上现场定位。体温越低,还得搬到海子山上实践。“课题要是没做完, 1991年出生的李凯是山西人,”作为研究参与者,有时灵光一闪,再转机到稻城,这段经历,与传统方法相比,收集数据、团队将具备高海拔特征的区域几乎跑遍。花了5年。研究宇宙奥秘—— |